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浅析商品卖点与顾客买点

admin 2014-7-10 18:21 1280人围观 营销策划

  所以说,站在顾客的角度,所看重的不是商品的“卖点”,而是总结自己实际需求的“买点”,当顾客自己的买点,与营业人员所介绍的卖点,都能有效对接的时候,就是在理性角度可以确定成交的时候了。
  在传统的销售模式中,营业人员在面对顾客时,会想方设法来展现自家商品的种种优势所在,即是我们常说的卖点。卖点是越多越好,希望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商品卖点来包围顾客,打动顾客。
  可是,即便商品千好万好,这些卖点都拿出来的时候,顾客有时候也不一定买账,有些营业人员很郁闷,这该说的卖点都说了,可顾客还是不买啊。
  卖点的确很重要,但这个重要只是针对营业人员而言的。在顾客看来,营业人员讲再多的卖点出来,在感觉上,也是营业人员在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从理性角度来说,营业人员说出的这些卖点,并不是个个都能对接上自己的实际需要,一些自己用不着的所谓卖点,为这些花钱那就是浪费。
  所谓买点,就是顾客与商品选购及使用的相关因素,诸如:
  1.价格预算
  2.使用环境
  3.产品档次
  4.品牌属性
  5.使用特点
  6.前期使用习惯
  7.配套产品使用情况
  乃至个人偏好等因素,分类出一个个指标出来。当然,顾客这买点的明确,也是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刚开始也只是较为模糊的购买考虑几点因素,后来,在多个门店及多个营业人员的沟通及教育下,逐渐开始增加新的购买考虑因素,并将这些卖点清晰起来。越来越清楚什么样的产品才是适合自己的。
  所以说,站在顾客的角度,所看重的不是商品的“卖点”,而是总结自己实际需求的“买点”,当顾客自己的买点,与营业人员所介绍的卖点,都能有效对接的时候,就是在理性角度可以确定成交的时候了。
  常规的销售培训模式中,往往向营业人员大量灌输有关产品的正面优势,也就是各类的卖点,而忽视了对顾客的研究,也就是对顾客的买点问题缺乏研究。在大多数营业人员的思维模式上,在面对顾客时,往往是用自己所拥有的商品卖点,来取代顾客的买点,或是把卖点与顾客的买点进行硬性对接。甚至是为了满足顾客的某个需求,现场编造一个卖点出来的做法。也较少与顾客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更多只是营业人员在单向的向顾客灌输卖点,只注重自己说了什么,而很少去听去研究顾客在说什么。有些极端的营业人员,甚至还会直接否定和批评顾客所提出的需求。
  这样的营业思路,也就导致营业人员把该说的话都说了,仍然无法促进顾客购买意愿的情况。所以,作为营业人员,除了有效学习和运用商品卖点外,还要来研究顾客的买点。
  顾客是一定有买点的,顾客的买点也许是模糊的,散乱的,最麻烦的是隐藏起来的。这就需要营业人员在这方面进行一些主动的探寻和引导工作,在这方面,有几点需要注意的:
  1.首先明确,顾客是一定有买点的!
  2.先明确顾客的买点之后,再来说出商品的卖点,这个前后次序不要颠倒。
  3.不一定非要把全部的卖点都说出来,而是针对顾客所提出的买点,再有针对性的拿出卖点。
  4.商品的卖点是固定的,而顾客的买点可能是多变的,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5.顾客不会把全部的买点都主动说出来,需要营业人员一点点探寻和发掘
  6.在与顾客的沟通中,将顾客的各类买点需要明确下来,若有条件可做个简单的记录,并与顾客再次汇总确认。至少,这个动作做出来,顾客会对营业人员的工作态度产生积极的正面感觉。至少,在顾客再到其他店时,没有这么耐心和周到和专业的感觉。
  7.在语言措施上,商品卖点这个词只能是营业人员自己用的,内部用的,对顾客,可别说什么卖点。因为顾客听到营业人员说到商品若干卖点之类词时,感觉就是营业人员又在说这商品多好多好,可能会产生些反感。所以,当着顾客的面,营业人员只能说这个商品有什么特点,特点这个词相对较为中性,带有那么一点点专业色彩。并且,特点对接顾客的买点,感觉上更加平顺一些。
  (本文来源/联商网《店长》杂志 作者/经销商课题研究者 潘文富)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来自: 潘文富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