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信誉楼官方披露,其2024年销售额达到239.65亿元,同比增长1.4%,成为县域商业的标杆。 这家创立40年的企业,凭借“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和独特的运营模式,在竞争激烈的零售行业中脱颖而出,连续4年营收突破200亿元,并保持40年不关一家店的纪录。 在电商冲击和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信誉楼是如何实现业绩再创新高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01 2024年业绩再创新高 连续4年突破200亿 图来源:信誉楼百货。 信誉楼成立于1984年,总部位于河北省黄骅市,是一家专注于百货零售的民营连锁企业。自创立以来,公司始终秉持‘以信誉为本,切实维护消费者和供应商利益’的经营宗旨。 创立之初,河北沧州黄骅县计划在县城筹建一个新兴市场,以方便农民进城经商。一个叫张洪瑞的生产队长,贷款10万元,组织十几位农民,创建了营业面积280平米的小商场,取名“信誉楼”。信誉楼,顾名思义,就是以信誉为本,诚信经营。 创始人张洪瑞在建店之初便将“诚信经营”确立为立足根本,推出“五试一退”制度(例如自行车试骑3天、电视机试看半个月等),并率先施行“信誉卡”制度,比国家“三包”政策早了9年。这些举措虽致使信誉楼在最初6年未能盈利,却收获了消费者的高度信任。 图来源:信誉楼百货。 张洪瑞曾说过:‘速生的往往短命,这是自然规律。比如灰菜,一年就能长得很大,但它的生命周期只有一年;而槐树生长缓慢,却能存活两三百年。 他还认为,一心想赚钱的路会越走越窄。一方面,信誉楼以消费者利益为发展导向,不将员工收入与销售额挂钩,并且让员工按照“能少卖不多卖”“卖合适的不卖贵的”以及“知道同行有更好的促销商品时提供给顾客信息”等理念经营。这种“慢”与“稳”的经营哲学,成为信誉楼40年来从未关闭一家门店的关键所在。 经过40年的发展,信誉楼从一家面积只有200多平方米、员工仅30人的“小卖场”,发展成为拥有43家自营门店、约120万平方米营业面积、约4万名员工,经营版图涉及河北、山东、天津三省市,总资产达到了80多亿的商业集团。 自2021年起,信誉楼年营收连续4年突破200亿元。2021年营业收入为202.6亿元,增速为11.81%;2022年在多家门店因疫情长时间闭店的情况下,营业收入仍然突破200亿元;2023年营收236.26亿元,增速18.1%。这一稳健增长态势,展现了信誉楼在县域商业中的强大韧性和竞争力。 在中国连锁百强排名中,信誉楼从2012年的第84位攀升至2023年的第31位,被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前会长裴亮称为“百强企业中绝无仅有的长跑冠军”。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亦对信誉楼赞不绝口,认为其是最值得业界学习的中国本土超市。 03 为员工、顾客、供应商着想 连续4年营收突破200亿,信誉楼的稳定的发展,离不开其对员工、顾客、供应商的全方位经营思维。这种思维不仅赢得了员工的忠诚,也赢得了顾客的信任和供应商的支持。 在零售行业,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把大部分利润分给员工,福利好,工资高达9000多元。而张洪瑞同样重视员工利益,采取了类似的激励机制。 早在1989年,信誉楼正式成为一家股份制企业——尽管当时还只是称作劳动股份制,但这是河北省第一家劳动股份制企业。他将股份分给老员工,自己只保留了不到1%,还制定规定,不允许子女继承和传让他的股份,不允许个人控股。 2002年,信誉楼正式实施新的股权设置方案。该方案的架构是:全部实行岗位股(不是全员持股),对不同的岗位授予不同的股权,岗位变动时股权随之变动,持股员工退休或离职,其股权全部按离退时的价格收回,以保证股权永远掌握在对企业有用的人才手里;包括创业者在内,股权不允许继承,不允许个人控股。 图来源:信誉楼百货。 信誉楼始终将顾客放在首位,视客为友是其核心理念之一。1999年,信誉楼将“售货员”改称为“导购员”,并取消员工收入与销售额挂钩的制度,确保员工专注于为顾客提供最适合的商品。导购员既要尊重顾客意愿,不强行推销,又要主动热情,当顾客拿不定主意时,应主动推荐,甚至帮顾客拍板。 信誉楼的员工名片后印有一句话:“我利客无利,则客不存;我利大客利小,则客不久;客我利相当,则客可久存,我可久利。”创始人张洪瑞说:“我们不是卖什么的,而是帮助顾客买什么的。”这种经营思想将顾客放在第一位,为其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让供应商有利可图,始终是信誉楼与供应商打交道坚持的原则。信誉楼规定:不搞代销,不拖欠货款,不转嫁风险;不接受回扣,纯洁合作关系;不接受宴请,避免给供应商造成麻烦;做值得信赖的长期合作伙伴。 据信誉楼副总裁许胜利介绍,目前信誉楼与供应商的合作主要是自营,与源头进行深度对接合作是其持续努力的方向。现在信誉楼集团整体与厂家、基地纯源头合作占比62%:其中生鲜79%、食品用品49%、休闲71%,整体占比不包含加工项目。 通过源头合作,信誉楼以总经销商身份享受源头厂家的进价和政策支持。其全资子公司河北劲草商贸,只对商品的资金占用利息和物流配送提点费用进行核算,将价格和政策释放给门店,结合品牌的资源投入和日常运营档期规划,将更多的优惠和支持释放给顾客。 在为员工、顾客、供应商提供全方位支持的同时,信誉楼还通过打造极致商品力,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县域市场的竞争优势。 03 打造极致商品力 面对行业价格战,信誉楼选择以“长期主义”破局。其自有品牌并非简单贴牌,而是通过直采基地、深度定制供应链,压缩成本的同时确保品质。 目前,信誉楼以43家门店构筑环渤海县域商业网络,240个直采基地架起品质供应链,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溯源、每日抽检的品控体系,用“笨功夫”打造出8.6%销售额占比的自有品牌矩阵。 在定制商品方面,信誉楼建立了洞察一线消费需求、与品牌开发定制商品、终端营销落地的模式。例如,与海天联合开发的天源本酿零添加酱油,单品销售额突破100万元,成为调味品类中的大单品,带动品类销售额提升16.2%;与中粮开发的一级压榨菜籽油,上市一个月销售80万元,单月菜籽油品类销售额增长300%。 图来源:信誉楼百货。 在自有品牌领域,信誉楼构建了覆盖食品、百货、服装等多品类的产品矩阵,并建立了完善的供应链体系。目前,信誉楼拥有240个直采基地,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溯源。相关数据显示,信誉楼自有品牌的年销售额已经达到20.7亿元。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会长范君表示:“自有品牌的本质就在于重构供应链。信誉楼选择以自营模式为核心,将成本投入源头,以长期主义来应对行业的价格竞争,通过深度整合供应链的资源,有效地提升产品的质量、消费者的体验以及品牌自身美誉度。” 总结 在零售行业快速变革的今天,信誉楼凭借40年坚守“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以及对员工、顾客、供应商的全方位经营思维,成功开辟了一条独特的“信价比”发展路径。 通过供应链革新、品质管控与深度服务,信誉楼不仅连续4年营收突破200亿元,更在县域商业领域树立了标杆地位。其以“长期主义”为核心的商业模式,不仅为自身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动力,也为零售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参考资料: 1、年入200亿,40年未关一家店,信誉楼底气何在?(商业评论) 2、从进菜到种菜,信誉楼找到“捷径”(食业家) 3、比胖东来春节多休1天,年销200亿零售巨头凭什么?(零售圈) 4、央视网聚焦信誉楼 讲述县域经济的“信价比”突围之道(信誉楼百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