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新零售的本质是什么?零售行业会如何发展?

admin 2023-11-20 08:46 771人围观 新零售

本文来源 / 高瓴创投GLV 

新零售的本质是什么?零售行业会如何发展?


“Choose life,Choose Job……” 在先锋电影的视角里,我们的消费、生活态度,构建起了我们与世界相处的方式。不论是在11.11的购物狂欢中,还是当下的新消费品牌崛起浪潮里,都不难看到对「零售业如何改变现代人类生活」这一命题的探讨。正如《价值》一书中,作者张磊所认为的,消费的本质是消费者与世界和自我达成和解的过程,而零售的本质,则是构建一整套体验,与消费者实现理想共鸣。

欢迎来到我们的新栏目「G READS」。我们摘取张磊新书《价值》中对零售业“前世今生”的研究笔记,以及他寻找新零售独特物种的故事,与你分享。Retail is Detail,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创立高瓴资本以后,我们花最多时间研究的行业就是零售业。零售业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某种程度上说,零售业塑造了现在的商业社会以及现代生活。这里,我想通过对零售业的研究来介绍高瓴资本的投资方法。从大的格局上来理解就是:零售即服务,内容即商品,所见即所得。

01
挖掘行业生态体系
零售行业如何诞生,发展?

要了解一个市场,首先要了解它的“前世今生”,所以我们从发展历史悠久的美国零售业入手。

零售业本身是一个现代产业,它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诞生的。从历史的角度看,现代零售的“前世”纷繁复杂,从200多年前出现的纯粹的夫妻老婆店开始,零售业进入现代经济体系后不断演化,但直到现在,夫妻老婆店仍是不可或缺的商业形态。

其实,夫妻老婆店有它的独特优势,比如它不存在公司治理的问题,资本的所有者和运营者是高度统一的,而且夫妻老婆店更有温度,老板、老板娘很熟悉周边的社区,可以很友善地与客户建立个人联系,进而形成情感绑定。但其劣势更加明显,比如规模比较小、产品选择窄、供应商体系混乱、消费者体验不一致等。

零售业第一次出现大发展的标志是连锁店的诞生。需要看到的是,连锁店的诞生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生态体系的创建。而其生态体系包括什么呢?首先是铁路的出现。美国第一条横贯东西的铁路于1869年完工,这为现代物流体系创造了新的标准,物流的标准化、即时化进程快速发展,使一家好的工厂可以生产供全国使用的产品。

从美国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1919年到1926年,美国出现了现代零售业的大规模市场整合。“新零售”这个词当时就已经在美国出现了,那时美国甚至已经出现了无人便利店

连锁店出现后,有些商家就开发出了超市业态。商品品类和数目的扩张,使消费者一站式购物成为可能。这其中又蕴含着巨大的变化,如果说铁路使零售生态体系得到现代化发展,那么连锁店以及超市这种吸纳大量消费者的业态就在整个零售生态体系中占据了关键位置,我们称之为“生态位置”。

当连锁产生的时候,如果没有好的商品,连锁本身就不成立。这个时候,美国市场出现了两家非常重要的消费品公司——宝洁和联合利华。这两家公司至今仍然是广受信赖的消费品公司,它们的核心输出是品牌,它们通过将产品品牌化、包装化,使消费者对其产品有了统一的认知,即“快消品”(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

其实,1839年就已经出现了包装好的商品——肥皂。

肥皂是生活必需品,特征是可包装、易存储且不需要电冰箱来储存,最早的商品只能是拥有这些特征的商品。但是直到1930年以后,商品品牌才真正得到发展,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电视机的出现。电视机和有线电视网的发展让知名消费品公司有机会迅速大规模宣传品牌,最早的电视节目也都是围绕品牌来做的,“肥皂剧”最早就因给肥皂打广告而得名。

在品类拓展中,还有一个重要突破:电冰箱的出现。这促使包装商品品类终于可以从肥皂这一类商品扩张到食品品类。食品的规模比其他商品的规模大好多倍,进而使现代商品的规模也扩大了好多倍。

至此,生态体系里已经有了铁路、连锁超市、知名消费品公司、电视机、电冰箱这些构成要素:铁路把物流和生产周期标准化;连锁超市把购买和服务体验标准化;消费品公司把商品标准化,给消费者提供品牌的承诺和产品质量的保证;电视机把大家的认知标准化,通过电视节目使得所有品牌变得家喻户晓,增加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再加上电冰箱的批量生产,使得产品能被更长期地储存。

新零售的本质是什么?零售行业会如何发展?


在各种要素陆续出现以后,零售业的供给端完成了现代化进程。生态体系的搭建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供给端的关键要素不断出现后,有一个需求端的要素出现了,那就是家用汽车。

家用汽车的普及,一下子扩大了人们的购买半径,使得商店的地理位置不再是核心问题。伴随着美国家庭汽车拥有量的增加,美国零售业出现了重大变革,超市的数量和销售规模也得到非常的增长。

02
寻找独特物种

我们非常关注零售业中那些创新的代表,它们可以说是这个生态体系中的独特“物种”。

在家用汽车出现之前,美国拥有两家家喻户晓的公司:超市型零售公司凯马特(Kmart)和高档百货公司梅西百货(Macy’s),这两家公司最大的特点就是占据了众多城市的核心地理位置。但家用汽车出现后,零售业不需要依附于原来的物流体系了,沃尔玛(Walmart)逐渐成为主流。

从数据来看,1980年沃尔玛只有276家店,而1981年凯马特已有2000家店;2020年,沃尔玛在全球范围已拥有接近1万家店,而凯马特只有600多家店,中间还破产过2次。这里需要思考,为什么占据核心地理位置的凯马特会败下阵来?寻找答案的关键还是看谁能为消费者创造更多价值。

沃尔玛是美国最早运用高科技,将计算机、数据引用到零售业的公司之一,早在1987年沃尔玛就做了全美最大的私人卫星通信系统(即商务情报系统,简称BI)。这个商务情报系统能够使沃尔玛每家店的理论成本比周边竞争对手的都要低。店长没有涨价权,只有降价权。提供同质且价低的商品,就是以消费者为中心。

而且,沃尔玛和凯马特还有一个重大不同:凯马特会搞活动式促销,消费者在促销时大量购物,在非促销时延迟购物,这导致供应链扭曲,库存奇高,供应商苦不堪言;而沃尔玛坚持每日低价(Everyday Low Price,简称EDLP),消费者不需要精打细算等促销,这是最简单也是最符合人性的。

之后,零售业又出现了新的创新。一是仓储式购物公司好市多(Costco)横空出世。我在20年前就已经开始研究好市多了,它的董事长告诉我说,沃尔玛有14万个库存保有单位,有几乎最全的商品、最多的选择、最低的价格、最高的人流量,那该如何与沃尔玛竞争呢?

第一,好市多的目标是让自己最想要的客户进来,让这些人产生最多的消费。于是,它将会员费设定为65美元,把真正来买东西的人吸纳进来。这在当时很创新,很多人甚至都认为这是骗子公司。

第二,简化供应链,只做3000个库存保有单位,精选品类。这样一来,单品的采购规模大幅增加,比沃尔玛的还要大,这就使其商品单价比沃尔玛的还便宜。

第三,把商务情报系统做到极致,那就是不做商务情报系统。好市多以极低的价格将商品买进来,然后按成本价卖给消费者,不再考虑定价的问题,公司营收主要来源于会员费。但有意思的是,对于有些成本价很低的商品,消费者不相信价格会那么便宜,或者说不相信那么便宜的商品是好的商品,于是好市多又把价格定得高于成本但略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这样,它的营收就不仅仅来源于会员费,还包括零售价差。

还有一个创新物种是德国的奥乐齐(ALDI)公司。为了拜访它的创始人,我们先后去了德国四次,其中一次蹲守了两个星期,最终获得了和创始人面谈取经的机会。奥乐齐最大的特点就是几乎所有的商品都没有品牌,他们认为品牌会产生广告费,这些都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它的90%以上的商品都是自有商品,库存保有单位更少,最初只有300多,发展到现在也就800多。

更厉害的是,它的组织是完全去中心化的,所有的店长既是资本方,也是运营者。店长自己决定店里该卖什么,总部只是提供采购清单。这真正是“让听到炮声的人决定仗怎么打”,把现代化的供应链流程和原始的夫妻老婆店的精髓结合了起来。

我们还去美国研究过以自有食品品牌闻名的乔氏连锁超市(Trader Joe’s),去土耳其研究过连锁超市BIM,去波兰研究过当地的零售业态,力求从每一个商业物种及其所在环境中挖掘出某些圆融自洽的逻辑。当我们看完美国和欧洲国家的零售店以后,再看日本的零售业态,发现它形成了另外一种生态环境,这是和日本的社会发展相互匹配的。

新零售的本质是什么?零售行业会如何发展?


在1975年左右,日本有近80%的人都是中产阶级。整个社会大量生产、大量消费,需求同质化、消费同质化和生活同质化是当时日本社会的基本写照。当时日本的零售业态是百货、连锁超市和折扣店。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陷入经济低迷,日本企业开始反思并衍生出精细运营、柔性制造A 的模式,日本的消费者也产生了分层,变得标签化,精神文化消费占比逐渐升高,零售业态主要是大型综合超市、精选品类店以及追求极致低价和性价比的百元店。

到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缓慢复苏,但人口已经出现减少趋势,呈现老龄化和独身主义倾向,整个社会处于低欲望的状态。人们的消费特征演变为不过分关注品牌,而是注重产品品质、服务内容和情感寄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便利化的连锁药店、便利店业态开始大量出现,店里不只有药品、化妆品、杂货和包装食品,还有大量生鲜、鲜食。

从实际盈利重点来看,便利店在本质上是快餐店。我们围绕这些业态对方便性做了大量的分析,包括覆盖区域、单店流量、客单价、品类分布等,研究目的就是去探究方便性如何转化为更好的顾客服务。

03
以始为终
是研究的不变法则

零售是和人联系非常紧密的生意,它突出解决的是“安全感”、“便利性”和“幸福感”的问题。

比如企业通过品牌宣传、品类扩张、降价打折,来满足消费者的刚性需求,使之具有安全感;再通过建立连锁店、拓展品类选择、提供鲜食以及外卖服务等,来为消费者提供便利性,使其需求能够迅速得到满足;到后来,零售企业开始向全产业链转型,核心是解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提升综合满意度。

正是基于对零售业10多年不间断的研究储备,当一个新商业物种出现时,我们才能够快速理解它需要怎样的养分、怎样的生长环境。这让我们在面对京东、百丽国际等投资机会时,敢于出重拳、下重注。

尽管已经做了如此多的研究,但我们对零售业还需要做更长时间跨度的研究,因为社会形态、文化偏好、人口结构、消费者审美能力等商业环境的组成要素都在快速变化,过去20年的研究仍然无法涵盖人类社会的大发展周期,更无法用以预测未来会有怎样的商业模式创新、物种创新。

在此基础上,我们仍然需要探究支撑这个商业模式的组织基因,即创业者是怎样把他的个性、才华和梦想注入这个组织的,以及这个组织会呈现怎样的生长姿态等问题。

以终为始,是研究的不变法则。(完)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来自: 高瓴创投GLV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