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发展风起云涌之时,大卖场形式的连锁超市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然而时至今日,大卖场业态已风光不再,电商和社区商业模式逐渐成为行业新宠。随着零售业态不断细化,呈现多重竞争态势,零售行业“一家独大”的风光恐难重现。 大卖场业态日渐式微 刘阿姨的精打细算是出了名的,她一度会将所有大卖场的促销彩页收集到一起,综合考虑价格,列出采购清单。但现在刘阿姨已很少这么做了,“大超市的东西不一定便宜”。 “惨淡”,某大型连锁超市相关负责人用这个词来形容近两年来的状况。“大卖场在过去十几年都是市场老大,往年逢年过节和周末,卖场内几乎爆满,收银台前更是人满为患。但现在已经大不如前了。” 2014年是业界公认的零售业转折之年,全国百家大型零售企业的销售增长持续放缓,消费环境变化,消费习惯改变,租金、人力成本不断增加,都成为大卖场日渐式微的原因。 “我几乎不去大超市买东西,逛一两个小时,有时候还买不到想买的,排队交钱也耽误时间。我习惯在网上买水果和零食,不但便宜,可选择的种类也多。”作为“80后”,陈铭鑫的做法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年轻消费群体。 此前,大卖场的重要优势主打“一站式购齐”,但在电商冲击下,这种优势已不明显。即使是一度没有竞争优势的生鲜电商,也凭借物流配送的不断完善,以及层出不穷的价格攻势,将一部分家庭主妇的关注点从大卖场成功转移。 社区便利店、果菜店遍地开花 然而,面对电商的来势汹汹,有业内人士则认为,若论满足消费者食品、日用品需求和便利需求,生活超市里的商品其实是电商不具备优势的品类。在此背景下,社区便利店便成为大卖场的又一个有力竞争对手。 究竟是大卖场日渐式微给了社区便利店兴起的机会,还是社区便利店日益完善抢夺了大卖场的市场份额?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话题。 几乎就在大卖场现出疲态的同时,社区便利店开始遍地开花。“附近有大超市进驻”曾经是新建楼盘营销的“杀手锏”,但现在人们更多关注的则是家门口有没有便利店。 作为单身白领,刘宇工作的写字间和家附近都有便利店,这让他觉得十分受用,“平时买点小东西,特别方便,即使有的东西会比大超市略贵,但也可以接受。有时候,午饭和晚饭都可以在便利店买包子、盒饭解决。” 早在几年前,“社区果菜店”便在我市逐渐兴起,今年以来更开始在居民小区,甚至商业区频繁布点,如新隆嘉、叶氏兄弟果业等等,甚至没有形成连锁的独立门店也越来越多。 这些门店主要以销售水果、蔬菜等生鲜食品为主,除了具有明显价格优势外,从消费者角度出发,追求服务和细节,也成为受消费者欢迎的重要原因。 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一些水果专营店为顾客提供免费榨果汁、切水果及包装等服务,大大提升了店内的人气。 业内人士认为,与大卖场相比,便利店和社区果菜店异军突起,除了网点分布密集外,还在于商品突出即时性消费和急需性的特性,能满足消费者便利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但不容忽视的是,即使社区店加快开店速度,也无法抵消一些店面经营不善黯然闭店的疲态,尤其是一些“单打独斗”的小店,根本无法抵御连锁店面的“价格战”。虽然社区商业被公认为零售业最大的“黑马”,但做得成功还需付出很大努力。 (来源/大连日报 记者/张玮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