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9月5日发布的最新研究成果称,2013年以来,我国百货店陷入一个倒闭潮,目前,倒闭趋势仍然在加剧。 “国家有关部门应当高度关注百货店倒闭潮带来的众多问题,积极探讨相关政策,对百货业进行有效疏导,防止由百货店倒闭潮触发的系列震荡。”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等当日发布的《流通蓝皮书 中国商业发展报告(2016~2017)》称,各级地方政府应审慎开发商业地产,防止再次形成购物中心、奥特莱斯、城市综合体,甚至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等的开发热。 流通蓝皮书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主任荆林波介绍,近年来,我国国内的百货店纷纷倒闭,这一倒闭潮表现在四个方面: 无论是国内的中小型百货店还是大型百货店都面临倒闭的威胁。从2013年开始,我国开始出现中小型百货店倒闭的情况,而后,大型百货店也开始倒闭。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大型百货店已明确要关店的数量达到38家。2015年,位居百货业之首的万达百货也开始危机四伏。万达百货从2015年6月开始大调整,将关闭10家严重亏损的百货门店,并压缩25家经营不善百货门店的楼层,准备将门店精简到50家。 外资百货店也难逃倒闭的厄运。泰国尚泰集团旗下的购物中心尚泰百货于2015年8月底关闭在华最后一家店铺,正式撤出中国市场。英国零售商玛莎百货也决定在8月之前关闭上海市内的5家店铺。关店数量较多的外资百货品牌还有马来西亚的百盛百货、日本的华堂商场、港资的NOVO等。 百货店倒闭的现象在一、二、三线城市都有出现。一线城市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代表,二线城市以杭州、成都等省会城市为代表,三线城市以青岛、常州等为代表。百货店在一、二、三线城市都出现倒闭现象,说明这是一个全局的问题,而不是区域的、局部的问题。 百货店的倒闭趋势仍然在加剧,部分购物中心也陷入倒闭潮。根据有关统计,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仍有数十家百货店在2015年关门,而且部分购物中心也开始出现倒闭的现象。成都101购物艺术中心于2014年9月刚刚开业,而在2015年5月中旬突然关店。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 荆林波分析,造成近年来我国百货店倒闭潮的根本原因在于百货店的盈利模式存在致命问题。 研究显示,我国百货店的盈利模式基本上是:百货企业作为“二房东”,收取租金,同时采取联营分成方式,从厂商的销售额中抽成,大部分百货企业的自营商品比例在10%左右,一线百货企业毛利率也仅为20%左右,这比国外同行低出一半左右。甚至商家入驻万达百货并不需要缴纳租金,只需要缴纳水电物业费,万达百货参与其销售抽成。万达集团利用“低租养场”策略,实现万达广场的满租开业。 “上述种种运作,使得百货店的主要目标不是在商品经营上,而是在地产开发上,所以,百货店的盈利能力无法直接实现,只能通过交叉补贴实现各业务之间的平衡。”荆林波说。 此外,消费环境受到影响,是造成百货店倒闭的外部客观因素。荆林波说,经济发展减速,影响了消费者的预期。我国有效推进反腐倡廉,随之而来的是公款支出大幅度下降,对于许多百货店而言,失去了许多大顾客,尤其是各类礼品卡销售的下降,给百货店的经营带来巨大冲击。由于国内购买奢侈品的价格较高,所以,消费者在国内百货店购买珠宝、手表、箱包、化妆品等奢侈品的行为下降明显,而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到境外购买。 荆林波说,竞争加剧,同业的过度竞争,加上快速崛起的电子商务的冲击,是造成百货店倒闭的致命原因。他说,我国近年来商业设施增长过快,出现了盲目开发的现象。有关调查显示,仅中国50个主要城市的商业设施净增合计面积就比2年前增加了80%,达到5.6亿平方米,显然,如此多的商业设施无法在短期内被市场消化完毕。 我国的百货店还存在“千店一面”的问题,百货店品牌同质化非常严重,百货店之间品牌重复率一般都在60%以上,同一商圈出现许多百货店品牌同质化90%以上的问题,而百货店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与当今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电子商务在我国快速发展,由于其交易快速便捷、价格合理透明,满足了新一代消费者的现实需求,抢占了传统百货业的市场份额。最后,百货企业的人力、租金等经营成本急剧攀升,是压倒众多百货店的“最后一根稻草”。 蓝皮书建议,高度关注百货店倒闭潮的升级问题,防止由百货店倒闭潮触发的系列震荡。积极探讨相对政策,对百货业进行有效疏导,防止百货店倒闭引发的供应商哄抢物品所带来的问题。 政府有关部门应该设立专项培训资金,对相关失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引导他们寻找就业出路,安抚处理好相关社会问题。鼓励百货店探索改进传统的盈利模式。顺应业态变革潮流,百货企业积极转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线上线下(O2O)融合互动。 蓝皮书称,地方政府应充分认识过度开发商业地产所带来的潜在风险。伴随着新一轮五年规划的启动,建议各级地方政府应当科学规划,审慎开发商业地产,防止再次形成购物中心、奥特莱斯、城市综合体,甚至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等的开发热。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设计,合理布局,保持商业设施的适度、协调与稳定,既要避免“大干快上”式的一哄而上,更要防止“风卷残云”式的一哄而散。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