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5日和12月2日,沃尔玛因“架构调整”,分两批在中国区进行裁员,涉及采购、财务、运营、行政等部门岗位共150多个,其中总部118个。 沃尔玛本次裁员并不是面向基层普通员工,而是向中高层管理人员开刀,裁员名单中,有20多位是任职10年以上的总监级别高管,甚至山姆会员店运营副总裁杜丽敏也位列其中。 一个月前,马军还是年薪近50万元的高级职业经理人,如今,他已没有工作,没有目标,心里毫无着落。和马军情形类似的人还有很多,不少都是不久前掀起轩然大波的“沃尔玛中国区裁员”事件中的当事人。 裁员的背后,是行业的震动。此前,沃尔玛全国范围内关闭门店已引人注目,此次大规模裁减中高层管理人员,被理解为新任沃尔玛中国区CEO柯俊贤为缩减成本之举。一系列动作让人联想传统零售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寒冬。 市场饱和、过度竞争、成本增加、电商冲击,这些都被认为是导致行业地震的因素,而这些受震的行业精英前途也越发不明朗,从高位“直落”看起来并不容易软着陆。 事实上,不仅是沃尔玛,深晚记者还遍访华润、家乐福、卜蜂莲花、屈臣氏,以及电商唯品会,发现不少中高层管理人员都感受到一场严峻的职业危机。 业内流动机会少,改行创业艰难,年龄不具优势,思维日渐固化,一旦他们所从事行业随时可能再次“地震”,这些人到中年的职业经理人该何去何从? 幻想一辈子献给沃尔玛 清晨,马军醒得很早,洗漱、早餐、送孩子上学,再返回家。一上午,他没事翻起闲置已久的《简单的艺术》,一边开着电视,却都看不进去,总是惴惴不安。 习惯了开会、巡店、冲业绩的生活,突然停下来,他有些无所适从。这一切对他来说太意外,他失业了。 早前,马军还真隐约有过预感,眼看沃尔玛近年来在中国区陆续关店,外加连续两年下滑的销售业绩,他和同事闲聊时曾猜测,说不定哪天公司会进行调整。但转念一想,自己效力公司多年,且业绩稳定,身为区域经理,即便有波澜也不会波及自己。 直到公司一纸“架构调整”通知摆到他面前,他才知道自己太乐观了。 2014年12月2日,没有前奏,没有过渡,总部HR直截了当告诉他,他所在的岗位被合并,他可以选择到其他城市同等级别的职位,或双方协商解除劳动关系。HR“提醒”他,如果在5日之前签协议,他还会获得一笔年终双薪奖励,有几万块,超过5号再签,这笔钱就没有了。 一共3天考虑时间?马军不解,公司为何这么急。 回想当年,马军心生感慨。1998年初,23岁的他初闯深圳,机缘巧合进入沃尔玛在福田区的一家门店。那个年代,沃尔玛带有许多传奇色彩,他挺激动。 1996年8月12日,沃尔玛在深圳一口气开了两家门店——沃尔玛购物广场和山姆会员店,这是其高调进军中国市场的开端。两年之间,沃尔玛在深圳迅速扩张,至1998年,沃尔玛在深圳已增至四五家门店,全新的业态引人注目。 所以能进沃尔玛马军颇有点自得,况且待遇又不错。最初只是一名基层员工,月工资也有1650元,又包吃,他很满意。 第一个月工资,马军和几个同事去逛街,买了身新衣服,又买了一个摩托罗拉掌中宝——当时市面上最好最贵的手机,晚上再喝一顿,庆祝这份新工作。彼时都是20出头年纪,大家迅速适应了公司文化、模式、环境,马军觉得那时候真有激情。 两年之后马军便从员工升为主管,再过一年多,又升为部门经理。这期间,他满中国跑。北京、天津、厦门、青岛,他到不同城市开新店、处理棘手问题,也见证沃尔玛在全国挺进的步伐。2008年,他升为区域经理,年薪跃进40多万。 长达17年的磨合,经历沃尔玛从星星之火到如今全国400多家门店,马军与公司早已“日久生情”,他甚至认为自己会在公司待一辈子。 突然停滞的人生 面临突然而至的调整,马军一下子蒙了。 冷静之后,他衡量了公司提供诸如贵阳等在他看来有些偏远的城市的职位。工资一分没加,还要抛家舍子,他想来想去还是接受不了。同一波被裁的同事也劝他,“双薪奖励”还是不要错失,这么多年,毕竟他也多次目睹过公司裁员。 马军在2014年12月5日当天签了协议。就这样,他离开了效力17年且此前从未想过离开的东家。整个过程他觉得没什么回旋余地。 那两天,也有同事提出过要不要大家一起“抗争”一下,可一想到自己毕竟有点级别和身份,还要再找工作,要面临背景调查,劳心劳力还将损害仅剩的几年事业黄金期。很多人还是没有与公司“撕破脸”。 泄气,无奈,有人说:“唉,看透了。” 签完协议,马军的办公用品立即被清理。马军很惊讶这种“残酷”,“昨天你还在办公室坐着,今天你的电脑就被人收走了。” 时值年终,马军不指望能立即找到适合的新公司,一般来说,企业的用人计划早在年初已确定,没有特殊情况,很少有职位空缺,何况是高级管理层。 大家索性把这段时间用来自我休整,有人签过协议后提前回了多年未归的老家,有人仍留在深圳,在朋友圈里发一些健身、喝茶、聚会的照片,也有个别人在与公司打官司,而大多数人,在频繁地向自己的熟人打招呼,谋求新工作。 就在两周前,由沃尔玛离职人员组成的微信群格外活跃,大家还组织了一场年终聚会,300多人参加,其中不乏刚刚离职的“前沃尔玛人”。叙旧之间,他们都在寻觅机会,然而结果并不乐观。 任性跳槽时代的终结 如果时光倒流回10年前,马军不会像今天这般被动。那年月,沃尔玛管理人员是深圳零售业的香饽饽。凡沃尔玛人跳槽就有公司抢——级别提升,薪资翻两到三倍。 王伟经历过那个时代,他在沃尔玛第一家店开业当天入职,目睹了大型连锁超市在深圳的兴衰。 1994年,万佳百货华强店开业;1996年,沃尔玛进驻深圳,业内称之为“狼来了”;同年,万佳百货翠竹店就开在沃尔玛购物广场附近,当时被誉为“与狼共舞”;紧接着,家乐福进入深圳,同一时期开店的新一佳挤进市场……一霎间大型超市在深圳集中亮相。 自此直至2003年左右,大型连锁超市进入第一段飞速发展期,新门店开张的速度每年倍增,以沃尔玛为例,高峰期单店全年销售额能达3亿元,2003年,沃尔玛在中国的销售额为58.5亿元。 在这段行业高速发展期,沃尔玛人因掌握国外先进理念而备受青睐,王伟在那时跳槽至深圳民润超市,升职加薪,事业如日中天。 沃尔玛的光环一直持续到2010年左右,随着“沃尔玛理念”逐渐被同行复制,沃尔玛人的价值也慢慢被削弱。另一面,各家企业自身发展日趋成熟,在与沃尔玛模式对接过程中,企业文化、管理方法的冲突开始日益显现,甚至有沃尔玛人跳槽三月后因“水土不服”而返回老东家。曾经让业内“眼前一亮”的沃尔玛时代,就这样一去不复返。 沃尔玛人当惯了业内龙头老大,潜意识里的优越感依旧很强。所以,他们在跳槽中仍然会提较高的条件,只是买账的企业越来越少。也有的企业录用沃尔玛人干脆只签三年合同,合同期满时,员工的价值已尽,便不再续约,颇有“卸磨杀驴”之意味。 行业内跳转成困 这一次裁员似乎是个转折点,沃尔玛人终于被敲醒,纷纷放下了架子。 王伟几乎每周都能接到沃尔玛老同事的电话,请他帮忙留意相关职位,“级别差不多就行,薪资差不多就行。”大家不再高冷,只求先有缓冲之地。 然而,用人企业的想法却发生大转变。一连的“差不多就行”,让这种“过渡”心态尽显无遗,没有企业愿意留用“不踏实干活”的人。 在圈内人看来,零售业圈子很小,越是高级管理岗位,职位越有限。就算有职位空缺,如今发展成熟的企业,会首选内部提拔而非外部空降。这既节约了用人成本,又能提升员工的忠诚度。因此,同行业、同级别流动除了需要过硬的人脉,还需要运气。沃尔玛这一批被裁的高管,业内很难消化。 降低标准或改行?马军觉得很难接受。人到中年,再端个本子去听过去可能职位比自己还低的领导训诫?再低声下气向比自己年轻许多的人请教这请教那?这样的场景,想想都觉得脸红。再说,40多岁的年纪,无论转向哪个行业,从头学起都是一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战役。 更多的人在被裁中吸取了教训,决定再也不要给别人打工,自己创业才是王道。可做生意除了需要本钱,也需要适合的项目和时机,并不是每一个在商海中搏击的人都能捞上一桶金。一旦生意失败,这个年纪刚好上有老、下有小,一点都输不起。 也有人在寻求与过去的供应商合作,或者进入对方公司,或者联手继续做本行,事实上已经有一位前沃尔玛高级总监在此次裁员后顺利完成过渡,目前已准备进入过去的供应商公司全面接管业务,并为筹备新超市做准备。但在更大范围来看,这仍是个例,更多人还在苦寻机会。 让这些前沃尔玛人更担忧的是,春节之后,将是他们竞争最激烈的时段,如果这时再不能有一席之地,一旦职业生涯中断三个月甚至半年以上,再想“重返江湖”就难上加难了。 沃尔玛人事地震延烧深圳零售业 沃尔玛这回,也震动了外人。华润万家的高管周云就是其中一个。一个星期前的一晚,他彻底失眠了,辗转反侧到天亮。 周云于上世纪60年代末生人,那个年代人具备的优点他都有:务实,肯干,细心,情商高,对待工作有点“全情付出”的劲头。上世纪90年代末他进入万佳百货,后被华润集团收购改为华润万家,他一气做到今天的总监,也算是稳扎稳打。 渐渐地,他开始感到不安。 先是有一天突然看不清手机上的字,一查发现眼花了;后来比自己还高的大学生一口一声叔叔,叫的他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和朋友喝一次酒,感到浑身疲惫,两天也缓不过神。他觉得自己老了。 他更恐惧的是心态变“老”——激情没了。在周云看来,只要还有激情,哪怕天塌下来,还可以再闯,不管什么年纪,什么处境;可若没了激情,天算是真塌了。 没激情的症状就是安于现状,没有追求,周云觉得这是过了40岁后最可怕的事。做到他这个级别,工作已经不累,最多开开会,一切循规蹈矩,年收入50万上下,生活安逸。有一天,他忽然对这种安逸感到恐惧,甚至觉得这是一种“半死不活”的状态。 万一公司有变化怎么办?尽管华润万家目前在全国销售额第一,但零售市场饱和、市民消费习惯改变、经营成本成倍增加、电商不断冲击……再看到沃尔玛这次大刀阔斧的裁员,他不禁对行业和自身的前景开始担忧。谁知道并购哪天就到来了呢? 想想自己的角色,儿子、丈夫、父亲,他觉得人到中年,已容不得半点闪失。他不希望有一天,儿子交不出学费、没钱出去玩,还问他“为什么别人的爸爸开奥迪,你还开捷达”这样的问题。他觉得是该未雨绸缪了,却又觉得一筹莫展。 卜蜂莲花助理副总裁朱鹏,他的危机意识来得更早一点。 10年前,他亲眼目睹过一次并购,“大鱼吃小鱼”给他留下很深的心理刺激。6年前,他又在接近不惑之年经历了一次被并购,硬生生被公司裁员。 几经周折,通过熟人介绍,他最终到了卜蜂莲花工作。这需要他离开妻儿去广州,几年来,他每周上演“双城记”,一直到今天。这期间他不是没想过回到深圳,可是寻找一个适合的职位并不容易,他已经等待了近6年。 朱鹏很珍惜眼下这个平台,不断升职,最终进入公司决策层,但他依然毫无安全感。有时他会想起一个朋友,经历了万佳百货、民润、自主创业、生意中断后,现在在家带孩子,没有什么好出路。他设想自己假如失业一年,那“日子就过不下去了”。 冒险式折腾 王伟在2013年开始反复怀疑起自己的价值,那时他已在乐购做到了高管。之前,他还经历了新一佳、百思买等公司,是猎头的宠儿,身价一路上升。位置越高,他越迷茫。 对于公司而言,他觉得自己已不能有所创新,至于所带领的团队,缺少他也可以有序运作。王伟时常感到自己的价值已经逐步淡化,心里越发空虚。 为了解决自己的困境,他决定还是转型,脱离日趋艰难的大型连锁超市,投身屈臣氏。近两年,屈臣氏正值上升期,2014年全国开店500余家,2015年计划开店600多家,王伟仿佛嗅到了曾经超市迅猛发展的气味。但屈臣氏的势头会不会一直如此,他并没有把握。 相比之下,古明的步子更大一些。2013年,他离开华润,跳槽到电商唯品会,做部门总监。 和王伟一样,在离开华润之前,他感到自己逐渐“颓废”,而这“颓废”恰恰是因为工作游刃有余。同时,电商对传统零售业的冲击也让他不断反思,他想从中找一条新出路。 到了唯品会,他终于切身体会到了电商与传统零售业的巨大区别,所有的交易发生在虚拟空间,每一处交易细节需要重新学习,他的工作充满了挑战。 这个团队,平均年龄27岁,朝气,创新,思维敏捷,公司对人才技术的要求高,工作节奏是紧凑的。好在一年多后,他跟上了这里的节奏,适应了工作,慢慢尝到电商的甜头。 作为朝阳产业,唯品会的销售规模虽然排在阿里、京东之后,但营利能力仍然很强。与传统零售业比起来优势更明显:没有租金成本,只有物流成本,两者相比纯利润率甚至达到10倍的差距。但这样的态势是否可持续,职业道路有多长,古明还是看不清,一切都在试探中。 总的来说他还算满意,收入虽然与上一家公司不相上下,但新公司给予期权,让他对未来的收益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古明有时会想起一年多前自己最颓废时候,曾一度爱上放风筝,因为放风筝是一种无为的状态,那正是他当时的心境写照。放着放着,他发现不对,怎么周围都是一帮老头,他才终止了这种生活。 (本文来源/深圳晚报 记者/蒋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