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便利店是与超级市场相对应的社区商店。这种在城市里的零售店,不同于农贸市场,也通常比超市的营业面积要小些,但是所处的位置、服务项目和经营时间都比超市更有利于附近的居民,所以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在一些西方国家,例如在英国和德国,光顾便利店的人以年轻顾客为主,所以那里的店主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吸引年轻人的需求上。 可是在日本却刚好相反,便利店更擅长做老年人的生意,而且成效显著。据《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去年便利店市场开拓的销售市场已经超过该国的百货业,销售额创下了10.1718万亿日元的历史新纪录,并且有望在不远的将来,与超市行业一决雌雄。 日本便利店高速发展 从资料看,日本除了拥有传统的家庭式商店外,还有相当大数量的西式小型社区便利店,其中最大的是从美国购并的Seven-Eleven便利店,现在共有超过17000个销售点,占这个公司全球销售点的13%,还有罗森便利店(超过9500个),全家便利店(超过7600个),以及各地日本品牌的便利店。 一店一个样 这些便利店无论是归谁所有,尽管总体管理统一并且严格,但是个体店一般拥有营业特许权,独立性很强,本土化也很彻底,经销商品和装潢都根据具体情况掌控,一店一样,很温馨和谐。 转角就能见 门面不是很大的便利店通常就开设在街角,居民楼底层和行人常经过的地方。潜在的购买者无论是刻意还是路过,或是心血来潮都可能走进去花上几个钱,买些应手和合口的东西,省时省力。 人口密度大 日本便利店的高速发展,首先得益于人口密度,而且日本店主在寸土寸金的小店里,更显示出了心思缜密的经营手法。他们谨慎地选择进货的品种和数量,在一天中灵活地要求供货商在不同时段送货,还注意周围客户的性别、年龄、活动规律等等,甚至留心第二天的天气预报,几乎是滴水不漏。 产业结构正以老年人为中心重组 日本近年来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也促进了该国的产业结构正在以老年人为中心进行重组。随时都注重用最佳服务来赢得商业进展的众多便利店,就在这样的变革中,率先走在市场大军的前面。 对此,《日本经济新闻》、法新社等媒体已经连续几年报道日本国内的这一变化。从2006年开始,日本正式进入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20%的超高龄化社会。为了适应老人特殊的需要,便利店里购置了小型购物车,加宽了购物通道,把老人用品放在较低的货架上,并委派店员随时关注老年顾客的情况。 老年人成为人口结构中最有钱阶层 另一方面,日本的老年人是整个人口结构中最有钱的阶层。据日本总务省统计,60岁以上的老年人掌握着日本60%的金融资产以及55%的实物资产,他们的资产总额超过了1000万亿日元,所以他们的消费倾向和生活习惯,必定是店主们最关心的事情。 改变 抓住老人的胃:送餐 目光敏锐的店主们,最先把服务眼光投向了对邻里老年的餐饮服务上。他们充分利用所处便捷地利的优势条件,把提供“中食”和送餐上门的业务抓到了手里。日本人所说的“中食”,实际上是介于自己在家做饭和去外面下馆子的中间状态。店里所做的,包括为老人准备正餐的食物便当(其中一部分很像我们的盒饭,冷热都有)和日常零食及搭配,销售上,既等客人进店购买,也负责送上门去。不仅让老年顾客在就近有合口的饭菜可供随时食用,也免除了他们自己做饭的精力和体力不足,或是怕剩饭剩菜等担忧。另外,便利店还会顺便把老人需要的其他生活用品也一同送到家里,一通电话就能搞定,很受老人以及独身人士的欢迎。 关心老人身体:保健咨询 在管饭之余,老年顾客的健康问题也随之摆上了便利店的桌面。罗森便利店系统主动与健康管理企业合作,开设专门为老年人提供保健咨询的窗口,请懂得国家保健福利和专业的医生回答老年顾客的问题,让他们无需跑到政府部门或医院,就能解决自身的困难。店里的药剂师保证老人每天24小时都能买到普通药品,并且在要求订货的第二天,就拿到特需的药。 活动能力变弱的老年人,还有娱乐需求要解决。于是“罗森”和“全家”便利店又特意增加了图书货架,顾客们还能够在店里或买或借CD、DVD等音像制品。老年顾客在全家便利店里购买了食品,能用店里备下的卡拉OK设备,顺便高歌一曲,释放孤独和压力。 功能全:复印机+提款机 要“圈”住更多日本老年人的钱,该国的便利店所做的事情远不止小商品的实物销售,他们把“便利”二字进行得非常彻底。 在便利店里附设的办公室设备有让人“惊艳”的感觉。日本的电子设备小巧有效,需要的话,老年人可以就近在店里的多功能复印机上,进行文件打印和复印、做扫描、发电子传真、印制数码照片,涵盖了大多数日常所需的文件处理,给已经离开职场的退休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在便利店里付账,买大宗货物都接受信用卡交易。不过店里也会安装自动提款机,老人需要零钱就不用跑银行了。而要订游乐场所的门票,买火车票、邮票、电话卡,在便利店里也可以统统做到。由于日本的社会安全,犯罪较少,所以他们的便利店开门营业的时段特别长,持续到深夜或全天候接纳顾客的店家很多。 便利店加卖新鲜食品 美国传统意义上的便利店,因为人手少和生意不固定,所以店主较少愿意经营较易腐烂变质的食品,如新鲜的水果和蔬菜等。所以大多数人都要到食品超市去集中购买青菜和生肉类,只在便利店里买一些包装熟食和瓶装饮料。 可是从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很多中型食品超市和连锁店企业因为销售缩水,所以进行了相当大的关停并转类的调整,导致原来居民依靠的超市消失,消费者需要到更远的地方,才能采购到每天需要的食品。另一方面,地区政府部门税收大减,停开和少开的公交车线路不在少数,使得大量没有自备车辆,和因年龄和健康限制不能开车的老年人和残疾人出行变得非常困难。 在美国的一些小城市和乡村里,公交车数小时一趟,甚至一天一趟的情况很常见,老年人如果远道买菜,要花一天才能往返让他们视为畏途。因此很多行动不便的老人,只能把需求转向街区里的小小便利店了。 为此,便利店顺应新的变化,开始更多地进老人们喜欢的新鲜面包、奶酪、用微波炉简单加热就可以食用的电视晚餐和能够用来做菜的豆类、蔬菜类和肉类罐头,以及营养和卖相更佳的速冻袋装蔬菜和水果。在经过几年的尝试后,部分便利店还为老人购进少量时令鲜果和鲜菜,比如容易保存的苹果、橘子、菜花、洋葱等,或是按照老人的预订给他们代购。这样做,一方面让附近的老顾客们能吃上健康的食物和喜欢的口味,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盈利,两全其美。 韩国 老年人创业便利店 从便利店天堂日本得出的经营经验,在韩国和其他周边国家也得到了采用。一些韩国的退休老人闲不住,就接手办一个便利店,以至于现在韩国,平均每2000人就有一个便利店为他们服务。 在首尔57岁的安先生,曾经在银行任职,手下管理过80多个员工。可是在该国1997年遇到财政危机时,他不得不提前离岗。现在他成为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店主人,忙而不乱地指挥着职工,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傍晚是安先生最集中精力的时候。晚上9时30分,大型送货卡车到了,安先生和司机核对了货单,然后亲自和年轻员工们一起卸货和上架。店里干净整洁,没有任何令人不爽的气味。过了午夜,安先生逐一检查食品的保质期,凡是过期的货物都整理下架,并且处理掉。他刚整理完,突然一大群大学学生涌进店来,吵吵嚷嚷地买了大箱的啤酒、下酒小吃和饮料。安先生和值夜班的店员接待了他们,还不忘在道别时说声谢谢。 后半夜,安先生利用难得的安静时间整理账目,清点货物,他一般要忙到凌晨才回家,第二天不到中午就又要到店里来订货和打理其他事务了。 另一个便利店的女员工姓洪,她54岁了。她是原店主的朋友,在这个店转手后,她留了下来,为新老板工作了很多年。她很重视自己的这份工作,虽然干起来并不轻松,但是她认为每天能与社区里的老朋友见面,边工作边和他们谈谈天,是她最快乐的事情:“我肯定没有那些年轻收银员漂亮,可是一想到我到这个岁数还能工作,心里觉得很踏实。”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 温玉顺) |